賣老冰糖起家,到家喻戶曉的華龍方便面,如今品牌價值80億
2017-09-18 09:13:34 查看:
創建了一個聞名全國的食品企業集團,十五年間,他將今麥郎集團的規模與綜合實力擴張了1000多倍,創造了令人驚訝的“華龍速度”并被經濟界稱之為“華龍現象“。他是曾經華龍集團的創始人,如今今麥郎的董事長--范現國。
可惜范現國生不逢時。趕上3年自然災害,父母每天只能吃野菜根充饑,餓極了就吞觀音土,可憐的范現國從小就沒有嘗到過什么是白面饅頭,一個星期能有頓玉米糊糊喝就算打牙祭。
吃不飽還要煉鋼,只有1米3的范現國成天跟著父親燒鍋爐,“指甲縫里全是煤渣。”問題是燒鍋爐消耗體力啊,越燒越餓,范現國經常餓得頭暈眼花。有一次,一頭栽倒在鍋爐旁邊,把老爹嚇個半死。
范現國高中畢業之后沒能考上大學,他沒有像父親那樣在農田里勞作,因為腦瓜好使,高中畢業也算個文化人,看到村里有人賣白砂糖加工成大塊的“老冰糖”,收益比種地強得多,1984年,24歲的他從親戚朋友那里借了點錢,又到銀行貸款,湊了幾萬元,開始在家生產“老冰糖”。活兒雖然辛苦,但有一定的利潤,這樣干了8年,他積累了20多萬元。
20多萬元在1992年的河北農村,已經是個天文數字了,當時隆堯縣機關的局長一個月收入也不過500元左右,如果范現國像許多其他小老板那樣小富即安,“華龍”也不會有今天了。
1992年范現國在此做出一個不安分的決定:與其他10多個股東以其創建“天帥集團”,生產單晶體冰糖。一年后,"天帥"開始生產方便面。當時全國1200多家方便面生產企業,1800多條生產線,除“康師傅”等極少數大企業外,其他都只有一到兩條生產線,產品檔次低,競爭激烈,但擁有兩條線的“天帥”不但能生存還有一定的利潤,這使大部分股東感到滿意。
范現國提議“天帥”迅速擴大規模,在小品牌的混戰中脫穎而出,搶占中檔面市場的空白,但“天帥”多數股東對當時的收益已經滿足,不想拿出多年積蓄冒險。
“天帥”有四個股東贊成范現國的分析,愿與他一起創業,另外還有3個新人也加入進來,1984年春天,他們共同投資218萬元成立“華龍集團”,并提出“苦干5年爭創河北第一”的口號。
想要生產方便面,首先得解決原料問題。這難不倒范現國,隆堯可是全國優質的小麥生產基地,光耕地面積就高達85萬畝,“面粉的勁道比其它地區要高出4個百分點!”
之后,范現國就地取材,選用當地特色農產品做調味包,“紅燒牛肉中加入黑龍港辣椒,在紅燒排骨中放點雞腿蔥,澤畔的白蓮藕和小酥魚作為海鮮味的醬包。”
搞定了面粉和料包,其他的就不是事兒!很快,華龍方便面問世。可從哪里打入市場呢?
彼時,國內雖然有1200多家方便面生產企業,但基本都是康師傅和統一的陪襯,兩家挾品牌與資金優勢,占據了超過80%的市場份額,其余的雜牌小廠只有看人家掙錢的份。
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硬拼只能是死路一條,一點神算也沒有,但是廣大農村卻空間很大,很多縣市,康師傅與統一根本就沒有覆蓋到。“就從農村下手!”但是,要想打開農村市場,就必須主打低價,范成國就此確定了“大眾面鋪市場、中檔面創效益、高檔面樹形象”的3部曲。
相對于康師傅的3塊5、統一的2塊2等低價產品,范現國推出華龍小仔,價格一下子低至5毛5。他還在華龍的包裝上特意寫明“紅燒牛肉面”、“紅燒排骨面”、“海鮮面”的標記,用不同顏色的包裝袋區分。
首先,靠近原料產地
范現國把生產基地建在隆堯,工廠周圍遍布上萬畝的小麥種植區。小麥就地取材,工人一出門就能買到面粉,一舉節省50%的運輸費用。并且2萬多種植戶成了范現國的鐵桿粉絲。
其次,調料深加工
除了小麥,當地的調料深加一條龍也為范現國節省了200多萬的加工費。1996年6月,當地20多個辣椒種植戶形成加工聯盟,采摘辣椒后集中加工,做成辣椒粉,賣給華龍的調料廠,“種植戶收益提高20%,范現國節省了50%的加工費。”
最后,勞動成本低
1996年年底,范現國先后建成制面2廠和3廠,年產量提高到了216噸。需要人手?老家的二舅是村長,立馬從村里招呼來200多個勞動力。一家人不說兩家話,范現國的工資一度是整個河北最低。老鄉也不抱怨,“不急不急,你賺了錢肯定不會虧待我們!”
沒錯,有了成本優勢,范成國在農村市場所向披靡,一年營收就超過5000萬,很快成為河北、山西的銷量第一。
到了1997年,范現國又定下“營銷600”計劃,“在長江以北建立600個面廣、點密、固定的經銷商,為進軍華北、華東、東三省和中原打基礎。”
當年5月,范現國果斷派出182名營銷員,分赴全國20多個省,“對經銷商抓大放小,對終端市場抓小放大。”憑借低價優惠,他一舉建立了600多條銷售網絡。
短短4年時間,華龍產品覆蓋全國30個省、1918個縣,每年銷售超過方面面1億包,完成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構想。“奪取城市”時機到了。
然而,康師傅和統一這幾年也沒閑著,早已占據70%的城市份額。想要在強敵環飼的高端市場與老大哥一決雌雄,談何容易?
不過,范成國自有他的辦法,決定棄用華龍品牌,銷售總監急了,“現在華龍知名度這么高,不用就浪費了!”“不,用了才是浪費時間。”
為什么?多年來,華龍的廣告鋪滿全國2、3級縣市,中低端定位已經形成,讓消費者印象深刻。所以,范現國決心創新產品,讓城市的消費者重新認識華龍。
“農村消費者講實惠,圖的是便宜、方便、填飽肚子。而在城市,消費者對質感、口感和心理感受最為看重。”于是2002年初,范現國決定生產純小麥面料新品,取名今麥郎,“意喻金色的麥浪。”面條以“彈”為特色,“經煮、經泡、韌性好。”
更重要的是,今麥郎突破了方便面的“營養瓶頸”,“在面粉中加入微量元素,在粉包、醬包中加入天然肉骨骨素。”這回,范現國高舉營養大旗,挺近城市。
2002年7月,范現國一口氣投資2000萬,建成今麥郎生產基地,“年轉化小麥等于周邊60個縣的產量,解決當地10萬人就業問題。”基地附近,10萬多畝的專業蔬菜種植區帶動加工業發展,“一個縣開了8家辣椒加工廠,年產干辣椒3000噸、辣椒色素150噸。”
由于方法對頭,短短一年,今麥郎在大城市的銷量就突破了1個億。
之后范現國開始砸錢做宣傳。他大手筆投資2000萬,在央視密集轟炸,“彈得好、彈得妙、彈得味道呱呱叫”響徹大江南北,今麥郎銷量一舉突破10個億。
隨后,范現國從體育營銷入手,把今麥郎帶入國際市場。2004年年底,他投資5000萬,支持科學考察隊沖擊南極的“冰穹A點”,國家極地考察辦公室正式和華龍合作,“今麥郎骨湯彈面為中國南極科考隊員專用面。”
范現國花費160萬拍了一分鐘南極廣告,在央視黃金時間播出。“考察隊員食用骨湯彈面,相當于喝了600克鮮骨湯。”
1個億的廣告費投進去,成效也非常顯著,今麥郎硬從兩大巨頭手中搶下30%的市場份額,年營收一舉超過20億。
此后,范現國又開起了拉面館。2006年,他在老家隆堯開了一家今麥郎骨湯拉面館,“以特色骨湯拉面為主打,采用生鮮拉面和豬骨白湯,透明廚房、現場制作。”
如今,華龍在全國分布17個生產基地,年產量超過120億包,擁有員工26000多名,今麥郎的品牌價值高達80億。
“世界靠激情和沖動來改變,靠冷靜和理智來維持。”這就是范現國。

01、“不安分”就創業
1960年,范現國出生于河北隆堯。隆堯位于華北平原腹地,上千年來盛產小麥和玉米,更有10多種特色農產品,“黑龍港辣椒皮薄、肉厚、辣味濃;澤畔白蓮藕潔白無瑕,藕孔一大六小,是明代的宮廷貢品。”可惜范現國生不逢時。趕上3年自然災害,父母每天只能吃野菜根充饑,餓極了就吞觀音土,可憐的范現國從小就沒有嘗到過什么是白面饅頭,一個星期能有頓玉米糊糊喝就算打牙祭。
吃不飽還要煉鋼,只有1米3的范現國成天跟著父親燒鍋爐,“指甲縫里全是煤渣。”問題是燒鍋爐消耗體力啊,越燒越餓,范現國經常餓得頭暈眼花。有一次,一頭栽倒在鍋爐旁邊,把老爹嚇個半死。
范現國高中畢業之后沒能考上大學,他沒有像父親那樣在農田里勞作,因為腦瓜好使,高中畢業也算個文化人,看到村里有人賣白砂糖加工成大塊的“老冰糖”,收益比種地強得多,1984年,24歲的他從親戚朋友那里借了點錢,又到銀行貸款,湊了幾萬元,開始在家生產“老冰糖”。活兒雖然辛苦,但有一定的利潤,這樣干了8年,他積累了20多萬元。
20多萬元在1992年的河北農村,已經是個天文數字了,當時隆堯縣機關的局長一個月收入也不過500元左右,如果范現國像許多其他小老板那樣小富即安,“華龍”也不會有今天了。
1992年范現國在此做出一個不安分的決定:與其他10多個股東以其創建“天帥集團”,生產單晶體冰糖。一年后,"天帥"開始生產方便面。當時全國1200多家方便面生產企業,1800多條生產線,除“康師傅”等極少數大企業外,其他都只有一到兩條生產線,產品檔次低,競爭激烈,但擁有兩條線的“天帥”不但能生存還有一定的利潤,這使大部分股東感到滿意。

2、認清市場 另起爐灶
范現國對當時的方便面市場進行了研究,發現市場兩極分化嚴重,1200多家小企業低檔產品在市場上殊死拼殺,這些企業產品質量低,無品牌知名度:“康師傅”“統一”則已占據中國高檔方便面市場大半江山,且其市場份額固若金湯;同時,面向城市平民和廣大農民的中檔質量、低價位的方便面卻是空白。范現國提議“天帥”迅速擴大規模,在小品牌的混戰中脫穎而出,搶占中檔面市場的空白,但“天帥”多數股東對當時的收益已經滿足,不想拿出多年積蓄冒險。
“天帥”有四個股東贊成范現國的分析,愿與他一起創業,另外還有3個新人也加入進來,1984年春天,他們共同投資218萬元成立“華龍集團”,并提出“苦干5年爭創河北第一”的口號。
想要生產方便面,首先得解決原料問題。這難不倒范現國,隆堯可是全國優質的小麥生產基地,光耕地面積就高達85萬畝,“面粉的勁道比其它地區要高出4個百分點!”
之后,范現國就地取材,選用當地特色農產品做調味包,“紅燒牛肉中加入黑龍港辣椒,在紅燒排骨中放點雞腿蔥,澤畔的白蓮藕和小酥魚作為海鮮味的醬包。”
搞定了面粉和料包,其他的就不是事兒!很快,華龍方便面問世。可從哪里打入市場呢?
彼時,國內雖然有1200多家方便面生產企業,但基本都是康師傅和統一的陪襯,兩家挾品牌與資金優勢,占據了超過80%的市場份額,其余的雜牌小廠只有看人家掙錢的份。
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硬拼只能是死路一條,一點神算也沒有,但是廣大農村卻空間很大,很多縣市,康師傅與統一根本就沒有覆蓋到。“就從農村下手!”但是,要想打開農村市場,就必須主打低價,范成國就此確定了“大眾面鋪市場、中檔面創效益、高檔面樹形象”的3部曲。
相對于康師傅的3塊5、統一的2塊2等低價產品,范現國推出華龍小仔,價格一下子低至5毛5。他還在華龍的包裝上特意寫明“紅燒牛肉面”、“紅燒排骨面”、“海鮮面”的標記,用不同顏色的包裝袋區分。
3、“面條勁道,醬包好吃,便宜!”
到了年底,華龍的營收一舉突破500萬。范現國信心滿滿,先后拓展了8條生產線和3條包裝線,“細心是關鍵,便宜最重要。”那么問題來了,華龍為什么可以這么便宜?首先,靠近原料產地
范現國把生產基地建在隆堯,工廠周圍遍布上萬畝的小麥種植區。小麥就地取材,工人一出門就能買到面粉,一舉節省50%的運輸費用。并且2萬多種植戶成了范現國的鐵桿粉絲。
其次,調料深加工
除了小麥,當地的調料深加一條龍也為范現國節省了200多萬的加工費。1996年6月,當地20多個辣椒種植戶形成加工聯盟,采摘辣椒后集中加工,做成辣椒粉,賣給華龍的調料廠,“種植戶收益提高20%,范現國節省了50%的加工費。”
最后,勞動成本低
1996年年底,范現國先后建成制面2廠和3廠,年產量提高到了216噸。需要人手?老家的二舅是村長,立馬從村里招呼來200多個勞動力。一家人不說兩家話,范現國的工資一度是整個河北最低。老鄉也不抱怨,“不急不急,你賺了錢肯定不會虧待我們!”
沒錯,有了成本優勢,范成國在農村市場所向披靡,一年營收就超過5000萬,很快成為河北、山西的銷量第一。
到了1997年,范現國又定下“營銷600”計劃,“在長江以北建立600個面廣、點密、固定的經銷商,為進軍華北、華東、東三省和中原打基礎。”
當年5月,范現國果斷派出182名營銷員,分赴全國20多個省,“對經銷商抓大放小,對終端市場抓小放大。”憑借低價優惠,他一舉建立了600多條銷售網絡。
4、棄華龍 創今麥郎

然而,康師傅和統一這幾年也沒閑著,早已占據70%的城市份額。想要在強敵環飼的高端市場與老大哥一決雌雄,談何容易?
不過,范成國自有他的辦法,決定棄用華龍品牌,銷售總監急了,“現在華龍知名度這么高,不用就浪費了!”“不,用了才是浪費時間。”
為什么?多年來,華龍的廣告鋪滿全國2、3級縣市,中低端定位已經形成,讓消費者印象深刻。所以,范現國決心創新產品,讓城市的消費者重新認識華龍。
“農村消費者講實惠,圖的是便宜、方便、填飽肚子。而在城市,消費者對質感、口感和心理感受最為看重。”于是2002年初,范現國決定生產純小麥面料新品,取名今麥郎,“意喻金色的麥浪。”面條以“彈”為特色,“經煮、經泡、韌性好。”
更重要的是,今麥郎突破了方便面的“營養瓶頸”,“在面粉中加入微量元素,在粉包、醬包中加入天然肉骨骨素。”這回,范現國高舉營養大旗,挺近城市。
2002年7月,范現國一口氣投資2000萬,建成今麥郎生產基地,“年轉化小麥等于周邊60個縣的產量,解決當地10萬人就業問題。”基地附近,10萬多畝的專業蔬菜種植區帶動加工業發展,“一個縣開了8家辣椒加工廠,年產干辣椒3000噸、辣椒色素150噸。”
由于方法對頭,短短一年,今麥郎在大城市的銷量就突破了1個億。
之后范現國開始砸錢做宣傳。他大手筆投資2000萬,在央視密集轟炸,“彈得好、彈得妙、彈得味道呱呱叫”響徹大江南北,今麥郎銷量一舉突破10個億。
隨后,范現國從體育營銷入手,把今麥郎帶入國際市場。2004年年底,他投資5000萬,支持科學考察隊沖擊南極的“冰穹A點”,國家極地考察辦公室正式和華龍合作,“今麥郎骨湯彈面為中國南極科考隊員專用面。”
范現國花費160萬拍了一分鐘南極廣告,在央視黃金時間播出。“考察隊員食用骨湯彈面,相當于喝了600克鮮骨湯。”
1個億的廣告費投進去,成效也非常顯著,今麥郎硬從兩大巨頭手中搶下30%的市場份額,年營收一舉超過20億。
此后,范現國又開起了拉面館。2006年,他在老家隆堯開了一家今麥郎骨湯拉面館,“以特色骨湯拉面為主打,采用生鮮拉面和豬骨白湯,透明廚房、現場制作。”
如今,華龍在全國分布17個生產基地,年產量超過120億包,擁有員工26000多名,今麥郎的品牌價值高達80億。
“世界靠激情和沖動來改變,靠冷靜和理智來維持。”這就是范現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