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許加盟展:咖啡之翼收購萊杯咖啡!自助咖啡機真是一門好生意嗎?
2019-06-18 09:08:02 查看:
近日,咖啡品牌“咖啡之翼”與智能咖啡機運營商“萊杯咖啡”達成收購協議,本次收購涉及業務、團隊、軟硬件、點位、經營、管理等多個方面,具體金額暫不透露。據介紹,本次收購完成之后,“萊杯咖啡”品牌將只保留目前已投放的部分渠道,主體業務將并入咖啡之翼原有的智能咖啡機品牌“自由翼”。下面中國特許加盟展小編帶你去了解一下本次收購事宜!
公開資料顯示,咖啡之翼成立于2000年,旗下擁有咖餐廳連鎖品牌咖啡之翼和mini翼·咖啡,2017年底,正式啟動智能咖啡機業務“自由翼”。
萊杯咖啡則成立于2015年,主要自助咖啡無人零售,成立至今共獲得3輪融資:2016年9月,獲易到用車數百萬種子輪融資;2017年3月,獲青山資本、險峰長青領投,梅花創投跟投的1000萬元天使融資;2017年6月,獲真格基金領投,梅花創投跟投的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
截至目前,萊杯咖啡在全國投放了800多臺設備,本次收購完成后,咖啡之翼旗下的智能咖啡機有效投放數量將上升至近4000臺。據業內不完全統計,這一數量目前已是該細分領域最大的了。
01、咖啡之翼轉型智能咖啡機
定位中國“咖啡品牌”的咖啡之翼成立19年來,主營業務是咖啡館,在130多個城市開了300多家“咖啡之翼”連鎖咖啡,官方資料顯示,2016年底,咖啡之翼在全國有200多家門店,大部分是加盟。
當時,咖啡之翼的咖餐業務出現了虧損,公開數據顯示,虧損達500多萬元。于是自2017年開始咖啡之翼轉型新零售領域,推出了城市智能零售咖啡機「自由翼」品牌、迷你門店「小小翼」品牌。
在咖啡之翼創始人尹峰認為,自助咖啡機主打8-15元的市場空間、定位速溶咖啡和現磨咖啡之間相對空白的市場,是作為咖啡店的補充而存在的。
在尹峰看來,自助咖啡機只會滿足部分場景下的需求,比如高鐵站等在途或等待時的特殊場景,其占整個咖啡市場的比例大致為20%。
而且自助咖啡機的特點在于可以高密度投放,鋪設完成后會形成巨大的廣告效應,于門店、產品以及其他衍生業務都有助力,使得咖啡品牌的想象力更大。
在拓展門店時,咖啡之翼已經建設好了線下團隊,咖啡機可以植入到門店運維體系中,整體運營成本低于市場價格。
在上下游產業鏈的覆蓋與滲透也已初具規模:咖啡豆方面,可以實現非洲及東南亞產地的直供,并與世界最大的幾個咖啡烘焙工廠、咖啡貿易商有合作;
設備上,店用咖啡機、臺式咖啡機和柜式自助現磨咖啡機都已與工廠達成戰略合作,多以 OEM 的方式出現。
下一階段,咖啡之翼的主要動作將雙線并行——持續拓店+繼續擴大終端投放,實現全國更高密度的咖啡服務覆蓋。到2019年的營收增長預計在50%以上。
02、自助咖啡機的尷尬境地
自助咖啡機作為一種新的消費場景,在咖啡行業里算是一個新興的細分領域,優點是成本低、鋪點快、咖啡品質不差的特點,近兩年在資本領域是狠狠火了一把。
36氪統計顯示,23個自助咖啡機早期企業里,有13個拿到過投資,占比57%,尤其是2015-2017年,資本都很認可自助咖啡機的新零售故事。但從現在往前倒推一年,拿到新錢的不過寥寥數家。
自助咖啡機的業者經常會拿國內市場與飲食文化相對接近的日本市場進行對比。日本是一個自助咖啡機很發達的國家,根據2015年的統計數據,日本自助咖啡機超過17萬臺,平均729人一臺,而同期中國的自助咖啡機不足3000臺。
而據前瞻網預測,2020年中國咖啡市場銷售規模將達3000億元,2025年有望突破一萬億元。
相較于日本這樣飲食文化相對接近的國家,人均年飲用杯數都有40倍左右的差距,中國咖啡市場需求遠未飽和、潛力很大。這樣看起來,自助咖啡機的未來一片前景光明。
然而,咖啡之翼之所以把自助咖啡機作為咖啡店的補充,原因也正是“自助咖啡機只會滿足部分場景下的需求”。
無論是擁有千萬臺級存量市場的歐美地區也好,還是自助販賣業務更加發達的日本,滿足消費者對咖啡需求的主體仍然是各種咖啡館或是便利店咖啡,自助咖啡機都只是作為一個補充業態而存在。
自助咖啡機的投入小是優勢,但投放場景受限較多,在最具潛力的寫字樓、高校、商超、景區、醫院等場景中,往往面臨便利店咖啡、速溶咖啡甚至外賣咖啡的競爭也是最為激烈,
而隨著瑞幸、連咖啡這類新零售咖啡不斷開店,直接送到消費者手上,自助咖啡機除了作為立體廣告牌之外,盈利能力還不能凸顯。
由于中國的自助咖啡機品牌體量太小,根本沒有與前端咖啡豆、奶粉、巧克力粉供應商議價的能力,在供應鏈上也并沒有什么優勢。
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咖啡消費市場只有16%是現磨咖啡,剩下的84%是速溶,而在現磨咖啡領域,還有星巴克、瑞幸、7-11等公司占據大量市場份額,即使近年國內市場增長迅速,但留給自助咖啡機的市場份額依然非常小。
看似紅紅火火的自助咖啡機,目前大多只能尷尬地生存在夾縫之中。未來如何,我們拭目以待!
如果您想開始創業當老板,小編建議您可以來中國特許加盟展覽會考察項目,這里是北京最大加盟展,這里除了有您中意的特許加盟展展示,還有500+投資加盟項目等您檢閱,省時省力省錢的最佳考察方式等著您!10月18-20日,我們在北京農業展覽館等您!

萊杯咖啡則成立于2015年,主要自助咖啡無人零售,成立至今共獲得3輪融資:2016年9月,獲易到用車數百萬種子輪融資;2017年3月,獲青山資本、險峰長青領投,梅花創投跟投的1000萬元天使融資;2017年6月,獲真格基金領投,梅花創投跟投的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
截至目前,萊杯咖啡在全國投放了800多臺設備,本次收購完成后,咖啡之翼旗下的智能咖啡機有效投放數量將上升至近4000臺。據業內不完全統計,這一數量目前已是該細分領域最大的了。
01、咖啡之翼轉型智能咖啡機
定位中國“咖啡品牌”的咖啡之翼成立19年來,主營業務是咖啡館,在130多個城市開了300多家“咖啡之翼”連鎖咖啡,官方資料顯示,2016年底,咖啡之翼在全國有200多家門店,大部分是加盟。
當時,咖啡之翼的咖餐業務出現了虧損,公開數據顯示,虧損達500多萬元。于是自2017年開始咖啡之翼轉型新零售領域,推出了城市智能零售咖啡機「自由翼」品牌、迷你門店「小小翼」品牌。
在咖啡之翼創始人尹峰認為,自助咖啡機主打8-15元的市場空間、定位速溶咖啡和現磨咖啡之間相對空白的市場,是作為咖啡店的補充而存在的。
在尹峰看來,自助咖啡機只會滿足部分場景下的需求,比如高鐵站等在途或等待時的特殊場景,其占整個咖啡市場的比例大致為20%。
而且自助咖啡機的特點在于可以高密度投放,鋪設完成后會形成巨大的廣告效應,于門店、產品以及其他衍生業務都有助力,使得咖啡品牌的想象力更大。
在拓展門店時,咖啡之翼已經建設好了線下團隊,咖啡機可以植入到門店運維體系中,整體運營成本低于市場價格。
在上下游產業鏈的覆蓋與滲透也已初具規模:咖啡豆方面,可以實現非洲及東南亞產地的直供,并與世界最大的幾個咖啡烘焙工廠、咖啡貿易商有合作;
設備上,店用咖啡機、臺式咖啡機和柜式自助現磨咖啡機都已與工廠達成戰略合作,多以 OEM 的方式出現。
下一階段,咖啡之翼的主要動作將雙線并行——持續拓店+繼續擴大終端投放,實現全國更高密度的咖啡服務覆蓋。到2019年的營收增長預計在50%以上。
02、自助咖啡機的尷尬境地
自助咖啡機作為一種新的消費場景,在咖啡行業里算是一個新興的細分領域,優點是成本低、鋪點快、咖啡品質不差的特點,近兩年在資本領域是狠狠火了一把。
36氪統計顯示,23個自助咖啡機早期企業里,有13個拿到過投資,占比57%,尤其是2015-2017年,資本都很認可自助咖啡機的新零售故事。但從現在往前倒推一年,拿到新錢的不過寥寥數家。
自助咖啡機的業者經常會拿國內市場與飲食文化相對接近的日本市場進行對比。日本是一個自助咖啡機很發達的國家,根據2015年的統計數據,日本自助咖啡機超過17萬臺,平均729人一臺,而同期中國的自助咖啡機不足3000臺。
而據前瞻網預測,2020年中國咖啡市場銷售規模將達3000億元,2025年有望突破一萬億元。
相較于日本這樣飲食文化相對接近的國家,人均年飲用杯數都有40倍左右的差距,中國咖啡市場需求遠未飽和、潛力很大。這樣看起來,自助咖啡機的未來一片前景光明。

然而,咖啡之翼之所以把自助咖啡機作為咖啡店的補充,原因也正是“自助咖啡機只會滿足部分場景下的需求”。
無論是擁有千萬臺級存量市場的歐美地區也好,還是自助販賣業務更加發達的日本,滿足消費者對咖啡需求的主體仍然是各種咖啡館或是便利店咖啡,自助咖啡機都只是作為一個補充業態而存在。
自助咖啡機的投入小是優勢,但投放場景受限較多,在最具潛力的寫字樓、高校、商超、景區、醫院等場景中,往往面臨便利店咖啡、速溶咖啡甚至外賣咖啡的競爭也是最為激烈,
而隨著瑞幸、連咖啡這類新零售咖啡不斷開店,直接送到消費者手上,自助咖啡機除了作為立體廣告牌之外,盈利能力還不能凸顯。
由于中國的自助咖啡機品牌體量太小,根本沒有與前端咖啡豆、奶粉、巧克力粉供應商議價的能力,在供應鏈上也并沒有什么優勢。

看似紅紅火火的自助咖啡機,目前大多只能尷尬地生存在夾縫之中。未來如何,我們拭目以待!
如果您想開始創業當老板,小編建議您可以來中國特許加盟展覽會考察項目,這里是北京最大加盟展,這里除了有您中意的特許加盟展展示,還有500+投資加盟項目等您檢閱,省時省力省錢的最佳考察方式等著您!10月18-20日,我們在北京農業展覽館等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