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逐個擊破
在民以食為天的餐飲行業里,賺錢的方法除了經營好餐館,不斷地開發好吃的菜品,還有一種更快,更省心的方法——用好連鎖加盟。公司通過不斷地開放加盟業務,收加盟費的方式來斂財,行內還有一種叫法是品牌孵化。一餐飲行內人對新金融觀察記者透露道。
他們利用總部效應,采用合法的連鎖加盟方式做公開的項目,并以此斂財。不少小投資人在加盟了這樣的餐飲品牌后,大多都一夜回到解放前了。該行內人說。故事聽起來有些夸張。一個團隊,約上百人。他們通常會先炒熱某個品類,然后在一夜之間使這個品類成為某個城市的熱點,甚至出現排隊就餐的火爆場面。從而在這個城市里順利引進更多的加盟商進場,等一定數量的加盟商進場后,這個團隊便會快速脫手。通常,從開始運作到成功脫手,不會超過半年,像黃燜雞,某某大魷魚就是這樣的品類。
另外,這樣的團隊,有的甚至沒有組建公司。一幫老鄉,茶余飯后就把這事兒定了,討論結束后,各司其職。更夸張的是利潤,一個項目賺一兩千萬很正常。上述行內人說。做得好的團隊,一年的純利輕松上億。另一知情者對新金融觀察記者說。
只是,他們都不愿透露上述團隊的具體情況,一定程度上,也說不清楚。做這行的人口風及嚴,公司名稱,微信內容,絕不外露,只聽他們說非常賺錢。有意思的是,他們中的部分人還會去上專業的餐飲培訓課,要不怎么能抓時機,抓品類抓得那么好。知情者調侃道。
即便是有些單兵作戰的,其套路也不是一般的深。天津的餐飲圈子里有個傳說。一經營燒烤,涮鍋的餐廳,從開門營業到關店僅8個月的時間,店面一直虧損。可神奇的是,就在這8個月的時間里,該店老板竟然成功發展了6家加盟店。
待總店關門后,略感不對路的投資者們才開始深究——原來,前述經營者在開餐廳前,經營了多年的酒店廚房用品,開餐廳,放加盟,除了收取加盟商的加盟費之外,主要為了出售廚具,餐具。多如牛毛。問及餐飲行業里有多少專門通過加盟圈錢的公司時,曾經的餐企高管,如今的餐飲項目咨詢顧問王冬明對新金融觀察記者說。
具體哪家,就不提了。現實是,很多餐飲連鎖品牌,如果沒有加盟圈的錢撐著,早就倒閉了,另外,全國都有只為加盟圈錢而開設餐飲品牌。他強調說。
守株待兔
雖然都是通過加盟斂財,與上述茶余飯后玩法兒不同的還有另一種主流,他們大后。據前述知情者介紹,這些公司通常通過的大筆投入,坐等餐飲。有時,一家公司會運作多個品牌,有的所謂集團公司,旗下甚至有40余個餐飲品牌。從快餐到火鍋。從韓餐到比薩。從冰淇淋到咖啡。從炸雞到燒烤……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他做不到的。
當在百度,在58同城上輸入餐飲,加盟時,想在餐飲行業創業的小白們已經距圈套很近了。開啟瘋狂獲利模式,每月新品,保姆式扶持,只需復制就能成功。復合經營,多重收益,5平方米開店,一人操作,萬元投資,輕松變富豪……網絡上一正在開展加盟業務的快餐項目,是這么介紹自己的。有的甚至強調:輕輕松松月賺數萬元。
然而,其客服只說會有專門的人負責聯系,然后便一問三不知了。在王冬明看來,只要加盟門店數量占總體門店數量60%以上的,基本就是靠加盟商撐著了。更糟糕的是,很多品牌,有幾百家店,卻沒有一家直營店。前述知情者還透露稱,這些專門策劃項目進行招商加盟的,都屬于快招圈,算得上職業的加盟騙子。他們往往通過廣告效應,加上營銷和實地考察的套路,達成快速招商,賺取客觀的加盟費,甚至設備費用和原材料費用。
斂財的方式,可謂簡單粗暴。他吐槽道,不過,如果創業者只要稍微用心,就會發現這些將未來講述的很美好的公司,大多似曾相識,比如,海里撈,貝約翰,辣有道五味鍋等。都是山寨。王冬明說,想加盟的人太多,但絕大多數都沒什么分辨能力。更重要的是,餐飲行業里,靠譜的品牌又沒有品牌宣傳能力,所以就會跑出一大堆山寨來蒙錢。
現實是,想創業的人對品牌方都太過信任。天津一經營陜西泡饃的商家,連西安都不曾去過,就在半個月前開門營業了。當不少吃貨跑去要東,要西時,她總會無比尷尬。原來現實和品牌方說的并不一樣,看來我需要找一下他們了。
無數前輩的慘痛經驗表明,如果事先功夫不夠,事后只會麻煩不斷。當然,也有大概5%的成功率。成功的基因大多源自加盟者自身的優勢,比如房子是自己的,沒有房租之類。王冬明說。當然,這樣的成功幾率,對涉世未深的餐飲小白而言,幾乎是撞大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