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將有越來越多的企業為員工蓋房子?
2018-01-04 09:10:42 查看:
就在新年第一天,霸氣的格力董事長董明珠出席珠海正和島新年論壇,他再次提到了,要讓格力的8萬員工,每個人都有2房一廳的房子,如果你做到退休,房子我就送給你了。如果你中途走掉,對不起,房子要退回。這話他已經不是說過一次兩次了,而且據說格力在珠海已經開始干了,3000套兩房一廳,正在建設當中。除了為員工開建住房之外,今年 6 月份,位于珠海香洲區格力學校規劃方案已經進入了審批前的公示階段,學校將按 36 個教學班的辦學規模建設,屆時可提供 1620 個學位。估計這也是為格力員工子女提供的福利。
對此,很多小伙伴都是羨慕嫉妒恨,但其實阿里、騰訊、京東等科技公司,都在為員工提供住房福利,如無息購房借款或員為工修建低價的房子。也就是說越來越多的企業,都開始為員工住房而考慮。
而在政策上,企業福利分房的暖風頻吹,2017年12月,北京市住建委發布相關規定,鼓勵國有企業利用自有用地建設保障性住房,后來這條政策一度被誤讀為,國有企業又可以自己蓋房然后福利分房了。后來北京住建委還發表了聲明,意思是說,鼓勵國有企業利用自有建設用地建設保障性住房,然后這些住房,嚴格按照搖號在全社會進行分配,不是讓國企分給員工的。目前光北京這塊就有12萬套在建。
企業自建房總得有點好處,否則哪有動力?特別是租賃方面,優先照顧企業內符合住房資格的員工,這肯定是無可厚非,想必很多企業也都會這么干。什么意思呢?就是說,如果你有資格可以申請保障房,那么企業的自建房你有很大的概率申請上。如果你沒有資格,那么可能還是不行。預計未來越來越多的有能力的企業會想各種辦法建立租賃住房,然后留出一部分租或者免費提供給員工,解決員工的實際需求,而剩下的一部分回饋社會,進行公開搖號申請等等,這種房子以租為主,至于產權能不能轉移,各個地方可能不一樣。
其實,現在企業想的最多的事就是留住人才,社會的發展讓人才的流動已經明顯加快了,原來那種在一個單位一干就是一輩子的情況,現在越來越少,高速發展的互聯網行業基本上換工作的周期就是1-2年,所以這事讓各大公司很頭疼,頻繁的人才流動,無疑增加了公司的成本。但獵頭這個行業已經很發達了,你又不能阻止別人高薪挖人。也不知道該把他的收入漲到多高才算安全,所以對于人才根本就沒有護城河。特別是傳統的國企或者制造業企業,更是給不起互聯網企業的收入,就連之前高富帥扎堆的金融和地產,也遭遇互聯網行業頻頻挖角,所以對于這些企業來說,用住房福利捆住員工手腳,這也許是個不錯的選擇。就像格力員工一樣,一想到我干一輩子,可能會得到這套房子,而如果跳槽我就丟一套房子,他就會進行內心的成本核算了,對方可能給出高一倍的價格也未必能挖的走人了。企業蓋房留人,其實比漲工資留人的成本要劃算的多,而且效果顯著,你可以隨便住,只要不走房子就是你的。但你要走了房子我就收回了,你給員工如果漲工資,他走了,你的工資是收不回來的。所以我們看到原來很多企業都吃了這個虧,年終獎發完人就走了,剛給了北京戶口人就走了,這些都沒辦法,因為你收不回來。但房子不存在這個問題,只要產權不轉移,企業就始終有主動權。
福利留人,并不新鮮,很早就已經是企業間人才爭奪的共識,未來隨著人口引導,一些二三線城市可能會大量開放這種資源,鼓勵企業在當地大規模蓋宿舍,吸引產業落戶的同時,吸引人才。A城市平均月入1萬,但房價5萬,B城市雖然收入只有5000,但是能提供落戶和分到職工宿舍,你覺得年輕人會去哪呢?2018年將是人口爭奪戰的開局之年,越來越多的二三線城市會細化人口政策,中國經濟均衡發展的前提,一定是人口先均衡起來。而人口是不能用驅趕這個詞的,你把它趕過去他也會走掉,比如當年首鋼搬到曹妃甸,政策搬遷,但后來員工都是北京曹妃甸兩地跑,根本留不住人。所以人口只能吸引,他覺得在你這里干合適,他自然就來了,產業來了,服務這個產業的人也就都來了,慢慢就繁榮起來了。
所以,1998年我們開始房改,取消了福利分房,20年一個輪回,我們二次房改的大幕開啟,在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個基本定位之下,一些有能力的大企業回到福利分房的路上,會逐漸成為趨勢。這對于員工有好處,可以降低他們初入職場的成本,也增加了他們的歸屬感,對于企業也有好處,將人才的門檻提高,避免人才流失過快造成的成本增加,對于城市更有好處,二三線城市可以憑借這種低價土地優勢,去爭搶更多的產業和人才。畢竟經濟活力才是一個城市的根本所在。否則沒有繁榮的高房價是挺不住的。

而在政策上,企業福利分房的暖風頻吹,2017年12月,北京市住建委發布相關規定,鼓勵國有企業利用自有用地建設保障性住房,后來這條政策一度被誤讀為,國有企業又可以自己蓋房然后福利分房了。后來北京住建委還發表了聲明,意思是說,鼓勵國有企業利用自有建設用地建設保障性住房,然后這些住房,嚴格按照搖號在全社會進行分配,不是讓國企分給員工的。目前光北京這塊就有12萬套在建。
企業自建房總得有點好處,否則哪有動力?特別是租賃方面,優先照顧企業內符合住房資格的員工,這肯定是無可厚非,想必很多企業也都會這么干。什么意思呢?就是說,如果你有資格可以申請保障房,那么企業的自建房你有很大的概率申請上。如果你沒有資格,那么可能還是不行。預計未來越來越多的有能力的企業會想各種辦法建立租賃住房,然后留出一部分租或者免費提供給員工,解決員工的實際需求,而剩下的一部分回饋社會,進行公開搖號申請等等,這種房子以租為主,至于產權能不能轉移,各個地方可能不一樣。
其實,現在企業想的最多的事就是留住人才,社會的發展讓人才的流動已經明顯加快了,原來那種在一個單位一干就是一輩子的情況,現在越來越少,高速發展的互聯網行業基本上換工作的周期就是1-2年,所以這事讓各大公司很頭疼,頻繁的人才流動,無疑增加了公司的成本。但獵頭這個行業已經很發達了,你又不能阻止別人高薪挖人。也不知道該把他的收入漲到多高才算安全,所以對于人才根本就沒有護城河。特別是傳統的國企或者制造業企業,更是給不起互聯網企業的收入,就連之前高富帥扎堆的金融和地產,也遭遇互聯網行業頻頻挖角,所以對于這些企業來說,用住房福利捆住員工手腳,這也許是個不錯的選擇。就像格力員工一樣,一想到我干一輩子,可能會得到這套房子,而如果跳槽我就丟一套房子,他就會進行內心的成本核算了,對方可能給出高一倍的價格也未必能挖的走人了。企業蓋房留人,其實比漲工資留人的成本要劃算的多,而且效果顯著,你可以隨便住,只要不走房子就是你的。但你要走了房子我就收回了,你給員工如果漲工資,他走了,你的工資是收不回來的。所以我們看到原來很多企業都吃了這個虧,年終獎發完人就走了,剛給了北京戶口人就走了,這些都沒辦法,因為你收不回來。但房子不存在這個問題,只要產權不轉移,企業就始終有主動權。
福利留人,并不新鮮,很早就已經是企業間人才爭奪的共識,未來隨著人口引導,一些二三線城市可能會大量開放這種資源,鼓勵企業在當地大規模蓋宿舍,吸引產業落戶的同時,吸引人才。A城市平均月入1萬,但房價5萬,B城市雖然收入只有5000,但是能提供落戶和分到職工宿舍,你覺得年輕人會去哪呢?2018年將是人口爭奪戰的開局之年,越來越多的二三線城市會細化人口政策,中國經濟均衡發展的前提,一定是人口先均衡起來。而人口是不能用驅趕這個詞的,你把它趕過去他也會走掉,比如當年首鋼搬到曹妃甸,政策搬遷,但后來員工都是北京曹妃甸兩地跑,根本留不住人。所以人口只能吸引,他覺得在你這里干合適,他自然就來了,產業來了,服務這個產業的人也就都來了,慢慢就繁榮起來了。
所以,1998年我們開始房改,取消了福利分房,20年一個輪回,我們二次房改的大幕開啟,在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個基本定位之下,一些有能力的大企業回到福利分房的路上,會逐漸成為趨勢。這對于員工有好處,可以降低他們初入職場的成本,也增加了他們的歸屬感,對于企業也有好處,將人才的門檻提高,避免人才流失過快造成的成本增加,對于城市更有好處,二三線城市可以憑借這種低價土地優勢,去爭搶更多的產業和人才。畢竟經濟活力才是一個城市的根本所在。否則沒有繁榮的高房價是挺不住的。